在中国汽车工业史上,吉利对沃尔沃的收购绝对是需要用浓墨重彩来描写的一笔收购案。
十年来,沃尔沃从只能和福特共用技术到开发出了SPA和CMA两个新平台,从销量惨淡到全球销量翻番,中国销量更是增长了十倍,财务数据也成功扭亏为盈,吉利对沃尔沃的经营成果有目共睹。
然而去年还在规划完全与吉利完全合并的沃尔沃,今年却又将要在斯德哥尔摩证券交易所开始重启独立IPO,如果IPO成功,按照规定,吉利对沃尔沃的持股占比将不得超过75%。
沃尔沃还在年通过发行可转换优先股将吉利的持股比例稀释到了99%,曾经常说的“中国是沃尔沃的第二故乡”的说法也不再被提起。让人不禁怀疑:吉利这些年养了一个白眼狼,沃尔沃并不愿意与吉利深度绑定。
当然这里要提一点的是收购沃尔沃的是吉利控股,吉利汽车和沃尔沃轿车都是吉利控股的子公司,所以才有吉利与沃尔沃合并的说法。
1
上演“蛇吞象”的收购案
吉利花费18亿美元,从福特手中收购了摇摇欲坠的沃尔沃汽车,当时沃尔沃,马自达,捷豹,路虎都是福特旗下的车企,在福特旗下,沃尔沃用着福特的三大件,质量问题频出。
福特在年的金融危机后陷入了经营困境,开始抛售手上没有盈利的品牌,沃尔沃、路虎、捷豹均是在这个时期剥离了福特。
但即便如此,在不仅没技术,更没有钱的国产厂商面前,沃尔沃仍然是巨象一般的存在,在收购过程中吉利使用了大量的债务融资,整个收购案被比喻成“蛇吞象”。
甚至长安汽车的董事长尹家绪直言“人家百年福特都经营不好沃尔沃,你一个吉利凭什么能经营好沃尔沃”。
不过吉利对沃尔沃的经营有目共睹,甚至福特CEO吉姆哈克特都曾对放弃沃尔沃表示过遗憾。
2
遭受掣肘的合并
正因为双方体量上的不对等,并且此时中国本身在世界上的话语权也不高。吉利在对沃尔沃的收购中受到了很多限制。
沃尔沃拥有完全的自主经营权,甚至在早期吉利汽车只能通过技术转让、联合研发这样的方式获得沃尔沃的技术。
年吉利与沃尔沃在瑞典建立了一个联合研发中心(CEVT),目前吉利汽车与沃尔沃公用的技术都是通过这个中心出来的,领克与沃尔沃共用的平台CMA也是这个中心的产物。
在福特麾下时,沃尔沃没有独立技术研发资格,只能共用福特技术的下场,沃尔沃还历历在目,更加坚定了其不与吉利合并的决心。
沃尔沃CEO汉肯·塞缪尔森曾表示,吉利汽车的纯电思路和沃尔沃完全不同,合并会降低两边的工作效率。并且基于SPA2平台纯电车已经完全铺开了,这个时候合并改用吉利的PMA平台完全不现实。
沃尔沃不愿与吉利合并的原因一句话说来就是:不要逼我用你吉利的东西,和你统一平台,我沃尔沃只想用我自己的技术。
说起来沃尔沃就是傲慢,就是瞧不上你吉利做出的技术。
3
吉利的“忍痛放手”
对吉利而言,完全吃掉沃尔沃的技术和全球化的市场显然是这场收购的最优解。但在收购伊始,相对较低的地位使得沃尔沃拥有完全的自主权,在沃尔沃并不想合并的情况下只能选择忍痛放手。
此次IPO对沃尔沃的估值约在亿美元左右,对吉利而言也算一个不错的结果。
另外其实不管是沃尔沃的CMA还是SPA2,在设计之初都没有考虑到纯电,所以这两个平台并不是纯电的最优解,反而是PMA平台才是目前吉利最好的纯电平台,除了最近发布的极氪,未来路特斯、smart也将会在这个平台上开发新车型。
中国企业收购国外老牌企业似乎总是双输的局面,而上海汽车则是最大的冤大头,不管是对韩国双龙的收购还是与南汽竞标收购Rover和MG,最后的结果都不尽人意。相比之下吉利对沃尔沃的收购算得上是非常成功了。
转发,点赞,在看,安排一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