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是我的母校,我家在母校东门外,工作在西门外。疫情期间学校封闭管理,已经很久不能再进入学校了,怀念每天下班回家骑着共享单车穿过学校的感觉。那时候,一进了西校门,心就安静了下来……
上篇:回家的路1、回家的路这是条回家的路,我几乎每天都要走。校园里充满了青春的活力,迎面一张张青春的面孔在微笑,骑车穿过汇贤超市,就是熟悉的鞋店、修车摊,而旁边静园的老房子会让你感觉到家的气息。若有若无的豆油气息从老式窗户里飘出,锅铲碰撞的声音响个不停,黄昏的暮色和饭菜香隐约融合成家的感觉。在路上,我会想起很多事。有时会想起小时候中午回到家里,看到爸爸在砍柴火,为家里准备烧的木材。也会想起上中学时,十三局大院里满院子的孩子跑来跑去的场景。有时还会想起工作后住在兆维集团的宿舍楼,在郊区路口看着熙来攘往的汽车不敢过马路,还会想起酒仙桥菜市场的西瓜摊。
这是一条让你感到亲切的路,亲切源自熟悉。如果步行回家,凭感觉你就知道前面哪个路口要拐弯,哪里是水果摊位,哪里是向日葵花地……还有送别白帆时大家或卧或坐的草地和图书馆背后高大的树木,虽历经多年,但风景如故。在路边的居民楼前,一丛丛的落叶灌木,盛开着钟型的花朵,花色有粉红、桃红。初夏百花凋谢之时,淡雅的花朵怒放,尤其可贵。虽然早早就认识这种植物,但是今年才注意到这盛放的是猬实花,花语是清静、孤傲、矜持。
同样一条路,方向不同,感觉也会变。早上出家门,意味着去上学、上班,纵然是一个勤奋敬业的人,也是怀着几分不得已去面对压力;而傍晚回家,则意味着轻松、自在。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因为这条路的那一头,是你的家,那里有你的家人!劳累了一天,你最想见的,就是你的家人。能够天天走在回家的路上,是一种幸福!
2、修鞋铺与淘书摊骑车到静园附近,有个小小的修鞋铺子,紧邻就是收废纸的摊位和修自行车的,他们几个都是邻居。收废纸的人总是那么忙碌,他的平板车上堆着成小山一样的纸壳子,平时秋天他穿着一件皮夹克,魁梧结实的他总在忙忙碌碌地捆扎废纸盒纸箱。校园里有不少爱书人,都喜欢在他这里淘书,这里可不是一个普通的废纸摊位,露天的大塑料框里常常能淘到很多的经年好书。这旧书的主人可能是一位老教授,也可能是某个学院的图书馆。如果收废纸的人不在,买书的人就自觉交钱,每本书可以交五元给鞋店的小伙子代收。在这里淘到旧书,我都津津有味地看过,有时坐在草地边看,有时在家里沙发上看,看书的时候真是一段享受的时光啊。如果我每天都能去这里淘书,就可以开一个高校旧书店了。
他的邻居修鞋小伙,也已经在校园里干了五年了,小伙子很珍惜自己在这里的工作。在他之前的那一位修鞋摊主,在人大里修了三十年鞋,他们都不知不觉地融入了我们的生活。有一次发现就在他修鞋机器的前方墙壁上贴着一张装潢好的画,描写的是西安的市集。仔细看,能看出这是一幅80年代的旧画,人物穿着很有时代气息,色调多为红蓝纯色,人们的裤腿松垮垮的;有人在集市买东西,有人扯拉面,还有孩子被大人牵着在逛集市;画家寥寥地几笔,人们的神态都活灵灵地展现在眼前,让人回到了那个久违的年代。他的店里还有一幅画,画中是一只蒙着蓝紫色面纱的眼睛,这幅画表现是的神秘浪漫,抑或是清纯,不得而知,留给观者无限遐想的空间。鞋店的小伙子说,这搞艺术的人真是不一样啊,他们看这个世界好像不一样。鞋店里的这两幅画同样也是旧纸摊位出品。
3、爬山虎、初夏与美食初夏来了,人大的蔷薇都开放了,芬芳四溢。东门附近的求是楼,爬山虎也长出来了,慢慢爬满整个楼,绿意盎然。这栋灰色调的仿苏建筑南侧就是学生们最熟悉的东区食堂了。家里发黄的信件又定格了时光,这是上大学后和家人往来的信件,上面写着:“爸爸妈妈我晚上能打上饭了!”落款时间是刚上大学开学没几天,具体经历已经记不清了,大概是在入学军训前,有过短暂的没有吃饱的几天,当时到东区食堂时排队都没有排上,饭都打光了,也可能五点多时只剩下一份在当时的我看来难以下咽的炒面。而终于有一天,居然打上饭了,兴奋得写进了那天的信,要告诉父母。
好像也是这样一个槐花飘香的初夏,我们上大学时赶上了人大美食节。具体吃了什么记不住了,只记得宿舍的张同学把我抱放在东区食堂对面八百人大教室的窗台上,让我等着。然后她拿着好几盘老北京小吃,应该是艾窝窝、豌豆黄这些好吃的。我可能从小看上去就体弱,加上生活能力也不太强,宿舍同学格外照顾我。上了一上午课回到宿舍,同学还帮我梳理长发,编一个好看的发型。夏天我也有为大家服务的时候,那时校园超市里卖北冰洋袋淋,有草莓口味和香芋口味,宿舍里的姑娘点了自己爱吃的口味,夏天的下午懒洋洋地躺在床上,等着我拎上八袋冰淇淋回家享用。
一家三口合照下篇:家的日记我的先生也是人大的同学。下班回家的路不长,我们一路把家搬到母校东门外,却走了很长,一篇篇日记记录着夏秋冬春……
年夏以前没事的时候,喜欢骑着半新不旧的自行车去长安街看夜景,看那万家灯火、人流熙熙攘攘。有时就想,哪一处灯火属于我呢?有家的感觉又是怎样呢?现在,我们终于有了一个稍微稳定些的住所,当第一缕阳光射进来的时候,我的心中总是充满感激,有家的感觉真好。后来,我们又搬了几次家,曾蜷缩蜗居,连床都得自己用平板车从朋友那里拉回来。朋友笑我们打游击,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少说也搬了五次。也有朋友被我们吓住,发誓不挣到房子决不结婚。说不苦那是假的,但执子之手,与子同行的个中欢乐又怎是他人体会的。
晚上,从金融街回来,先生骑车带着我,坐车后座上看路两边的街景。月坛的建筑物并不高,有些像西洋楼房。路边有各色的馆子,还有年代略久的居民楼。敞开的阳台上堆满了花盆等各色瓶瓶罐罐。结婚两年,生活和谐,爱情、生活的质量也越来越高,很多时候都感觉到幸福。幸福万年长!常希望幸福能够永存。早晨洗衣服的时候,想着周末两天完完全全属于对方的时间,就快过去四分之一。晚上在阳台上晒衣服,从盆中将衣服一件件拿起来,夹在晒衣架上。这时从窗户看出去,即将西斜的太阳从对面高层楼的间隙中正一点一点地转移、投射过来,虽然只是普通的一瞬,仍然能感到生活的美好。
有了自己的家,很多家庭生活中常用的物品也都变了新面貌。可是伴随成长的那部分记忆,我们这一代孩子却没有忘。上大学的时候,每次假期回到家里,不论我在睡觉还是休息,妈妈总蹬着那架“雁牌”缝纫机(妈妈也是假期)。前两天妈妈打电话说,有收旧东西的人到院子里来,她把缝纫机卖掉了。原来以为生活肯定离不开的物品,也可以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掉。还有一个现在看不到的物件,是唱片机,小时候最喜欢把一张张有圆形纹路的唱片放在电唱机里,有时还拿着粉红色的唱片对着太阳,看透过来的光线,可现在不仅是唱机,连伴随我们长大的小电视机也早已经卖掉,从我们的家中消失,是因为有了更新,有更好的东西来替代他们了。
年秋周末,我们俩人回了旧房。正在洗手的当儿,就想起了以前的家。那是我们的第一个家,才只有十几平方米。靠门口是一张硬木桌子,上面摆着台灯和一摞摞的书报,紧邻着使用两把木凳拼凑起来的灶台。没有煤气管道,也没有明火,一把电炒锅,一套刀具就构成了我们每天生活的一部分。那段时间,我正复习考研,在家里,每天时钟一指到四点四十,我就怀着期待的心情等待他下班回来。床是集体宿舍的两张单人床拼凑的,用大铁柜子临时一挡,也算拥有了私人的空间。
那时候,常常伏在窗台旁边,看街巷里驶来的车辆,看窗外的大树,这片老电子城区,有四十年历史了,人们的生活节奏并不紧张。竹子做的鸟笼、婆娑的大树、街口的猪肘店、楼下小店里的鱼缸一幕幕闪过,就像在放一段时光画影的胶片。不过,生活中仍然不变的是等待,那几年不断的搬家,不断的适应新的环境,不变的是都是等他回家。在宿舍楼的街道拐弯处,在街道办事处的小河桥边,在月坛的公交车站,天色已经暗下来了,一辆辆的自行车如潮水般涌过来,看见几张熟悉的脸了,可他还没有出现在眼前呢,真让人心焦。
在旧房里,认识了郝杰、白云涛等许许多多朋友,那是好多情景都还历历在目。因为用电锅炒菜,五楼尽头的电闸总是跳起来,于是大家分工,郝杰他们负责看守电闸。那时候距离现在也只有一年,但那种心情,那种集体生活热闹的场景,却很难再有了。在集体宿舍里,我们不断地搬家,有时候只是从楼上搬到楼下,我们借此调整了房间的格局。后来离开了兆维集团,我们搬到了上地信息产业基地,那一段日子也同样令人难忘。两个人互相依靠、互相照顾。共同维系着人生。在这里,等待的时间向后推延了,六点、七点,不再那样早,时钟滴答,指针已经指向了九点半,他还在回家的途中。他到了新单位没有多久,天气转冷,就过冬了,每天长时间在路上奔波,他的冷暖,他的安全,多添了我很多牵挂。
年冬今天早晨下起雨来,一切都变得鲜亮润泽有生气起来。在楼下等候公共汽车,平时一辆辆驶来带来很多噪音尾气的大家伙,今天开起来也亲切多了,这场雨水滋润后,再过半个月喧闹的春天就将真正来临,花树会重新绽放,一切将生机勃勃。而北方的冬天常常是灰色的,长达几个月看到的都是单调的楼体和树枝,冬天终于要过去了。新家也已经住了有三年了,这里和回龙观不同,由于是老城区,楼群间活动空间不大,只有少许的绿地,和小花园。不像郊区活动空间那么宽敞。维尼放学回来到了这里,会爬会儿树。路口的小店摆着冰柜,悬挂着花花绿绿的大大泡泡糖,一块钱一块,维尼总是想买一块。
家附近有早市,菜市场杂乱纷扰,却充满了生活气息。市场上永远都是人,白天拥挤的走不过去。到了晚上,菜贩、水果贩虽然辛苦劳累了一天,但是却仍然充满着精气神,大声的谈笑着。在市场里走着走着,一辆三轮车忽然从面前驶过,车后大字印着“反对日货”!鲜鱼、猪肉、菜和水果,一块豆腐,一把面条,每周末只要有时间,都要到附近的市场上去。虽然不是那么宽敞明亮,整洁干净,但是这里热热闹闹的,充满了市井气息。丝瓜,莴笋,西葫芦,菜薹都排在地上,卤味的猪皮,猪肝被自行车驮着,这么简易的小菜市,也有宣传自己的方式,有的靠新奇取胜,一张硬纸板上写着“下锅烂最新鲜小油菜”,有的靠吆喝,有的靠价格取胜,老人很在意价格,会买大车上卸下来的菜和水果,年轻人只是在这里享受着砍价和生活的乐趣。
年春结婚十三年了,回首往事真是弹指一挥间,结婚的日子似乎就在昨天。那天我穿着背带裙,天气异常晴朗。给街道盖章的老大爷送完烟,他在我们的结婚证上盖了章,我们就正式成为了夫妻。到现在不知不觉两人已经共同快走过了近两个七年之痒。十三年了,近五千多个日日夜夜,我们一起走过。我们俩在一起最开心的应该是刚结婚那两年了。在兆维那件小房子的生活,我永远不会忘记。不知不觉儿子也快7岁了,我们要互相感谢对方带给自己这么可爱的儿子。其实最要感谢的是我,谢谢你对我的宽容。虽然两个人在一起生活这么多年。但是我觉得自己并没有多少改变。特别是思想观念。我又自由又懒散家里待不住,牙刷总是乱放,而你生活自律、规律。还记得结婚前,妈妈也在这里的时候。我们两人坐在集体宿舍的楼下面,我看你怎么也看不够,那么着迷,觉得你的眼睛、鼻子长得真帅,真是“情人眼里出西施”。
我们结婚在四月,那一切都充满希望的季节。生活虽然不像理想中那么美好,总有磕磕碰碰,但是也走到了现在。十多年来我们已经是亲人,是一家人,说句心里话,你比我成熟懂事。虽然随着结婚时间长了,吵吵闹闹的时候很多,但是我们彼此是能感受到对方的努力和付出的。你是一个有追求的人,我能感受到你对自己的工作生活有蛮高的期望。这十多年来,家里生活水平几年一变,感谢你这十多年带给我的一切。结婚这么多年来。我的毛病没怎么改,感谢你对我的种种表现耐心宽容。如果我们能够再生活四十年,一直到金婚,那就是建国一百年的时候了。“年少夫妻老来伴”,到时我们白头偕老庆祝该有多好,那时人生的一幕幕是不是像幻灯片一样从眼前掠过,结婚那年春天在宋庆龄故居西府海棠前的幸福、在天坛公园两人青春焕发的活力、在圆明园的荷塘边两人肩并肩的坐地而憩……结婚前,我一直是父母眼中的骄傲,他们的掌上明珠交给你了,你可一定要好好待我哦!
(完)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