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悠悠,位于长江入海口的崇明岛,经历了沧海桑田,从一座小小的沙洲到如今满目翠绿的生态岛,从一穷二白到民富村美的幸福画卷,转变的背后不只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有无数垦拓者的接续奋斗。敢叫日月换青天,敢问沙洲要良田,代代相传的垦拓精神造就了崇明人民坚韧不拔的品质,成为生态岛建设中最坚实的软实力。
在庙镇永乐村的村史馆里,至今还陈列着根讨饭棒的故事。当年由于永乐村地处崇明岛最北部,江水时常吞没农田家园,百姓无田可种,户村民每家派出“顶梁柱”走上外出乞讨之路。
村里86岁高龄的老党员施美娟对于永乐村过去的历史非常了解,她回忆说,以前潮水就在田边上,村民种的田都被淹没了,庄稼被蛸蜞吃掉,村民没有东西吃只好出去讨饭。
解放后,永乐村人在党的领导下,开垦围淤、垦拓良田,历经了战天斗地的艰苦岁月。
“男的掘沙泥,女的挑担,把沿江的岸口耕田填满。潮水来了人就跑,等潮水退了再开一个岸口耕田,我们这辈人真的不容易,咬牙坚持了下来。”施美娟激动地说。
村民们围垦出了农田,也围垦出一片希望的“绿洲”,永乐村摆脱了“讨饭村”的名号,留下了勤劳质朴的精神瑰宝。改革开放后,永乐村摒弃“三麦油菜老来青”的传统农业,大力发展藏红花种植产业,世代相传的垦拓精神更是战胜艰难困苦的坚实法宝。
永乐村党总支第一书记王正刚告诉记者,刚开始种植西红花那会儿机械化还没有普及,土地都要靠人工去开垦围淤。“当时的村民团结勤劳,埋头苦干,才有了今天美丽的永乐村,垦拓精神更体现在永乐村致富的道路上。”
如今的永乐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藏红花之乡、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全村拥有藏红花种植户余户,种植面积多亩,年产值余万元,并逐步摸索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新型发展模式。藏红花文化展示馆、红花民宿集群拔地而起,产业、文化、旅游齐头并进,呈现民富村美的和谐景象。
在永乐村的核心区,有一座“思源广场”,一个个木桩仿佛在告诉后人要铭记过往,继往开来。
荒地变花园、滩涂变良田,永乐村的变迁是整个崇明的缩影。崇明中北部的东平镇,长15公里的东平沙直到年才露出长江水面,人们在这片盐碱荒滩上围垦筑堤、植树造林,才有了“花开中国梦”的花博园区。富饶美丽的瀛东村,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是“潮来一片白茫茫,潮退一片芦苇荡”,村民们合力围垦,成就了东海瀛洲第一村。
一部崇明史,就是一部垦拓史,一个个涨涨坍坍的小沙洲直到20世纪中叶才逐渐连片成型,人们将其圈围成如今的祖国第三大岛,半个多世纪里面积足足扩大了一倍。
崇明人凭借非凡的智慧和勇气,把江海淤涨出来的荒滩垦拓成丰腴肥沃的宝地,更将在“世界级生态岛”建设之路上接续垦拓,把这颗长江巨龙口中的明珠打磨得越发耀眼。?
记者:朱卓君
摄影:汤圣一、陆海华、毋晓菲
编辑:陈锦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