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年9月美国雷曼兄弟银行破产倒闭为标志,一场始于美国的次贷危机迅速波及全球,酿成了一场“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危机所至国家和地区,账面国民财富严重缩水,实体经济也随之大幅衰退。导致这场危机的原因错综复杂,它不仅是西方发达国家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间矛盾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而且是市场缺陷和政府缺陷交织未解并相互冲突的直接反应,还是曾经为医治20世纪70年代“滞胀”做出贡献的“新自由主义”的误导所使然。在这种情况下,对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思潮和政策主张及其与当前这场危机的关系进行一次深入反思,并由此分析和阐明当前这场危机发生的原因与机理,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和应对当前这场危机,而且有助于我们从中总结和汲取经验教训,更好地推动我国经济继续长期持续健康较快发展。
一、新自由主义的范畴分类
近年来,在我国,可能没有哪种理论术语或概念比“新自由主义”更让人感到扑朔迷离,甚至混乱不堪的了。例如,不仅经常可以看到有人把“新自由主义”内部的不同思想派别直接等同于一个完整“主义”的现象,有时还可以听到“新自由主义也称新保守主义”一类的说法(顾钰民、伍山林,;孙逊,;李志东、梅仁毅,等)。出现上述现象,既与新自由主义本身是一个复杂的思想体系有关,也与人们对新自由主义的研究不够深入、归纳总结不够全面准确有关。这就不仅干扰了对新自由主义本质的认识,而且损害了理论研究的深入,当然也难免妨碍实践的发展。
作为一种复杂的理论和思想体系,“新自由主义”既有左翼、右翼之分,又有广义、狭义之别。既不应不加区分地把“左翼”(Leftwing)倾向比较突出的“新自由主义”(Newliberalism)直接等同于“右翼”(Rightwing)倾向较为明显的“新自由主义”(Neo-liberalism),也不能把主要由奥地利学派和芝加哥学派组成的“狭义新自由主义”(Narrowsenseofneo-liberalism)直接等同于20世纪70年代后兴起的包含了更多思想流派的“广义新自由主义”(Broadsenseofneo-liberalism)。至于“新保守主义”(Neo-conservatives),虽然其理论分析中包含很多关于政府行为及其政策效果的经济分析和说明,但在学术归宿上它却始终是一个与政治学关联度更高的概念或者说理论范畴。因此,不可盲目地将其与经济学意义上的“新自由主义”(Newliberalism或Neo-liberalism)相混同。
所谓“左翼”倾向比较突出的“新自由主义”(Newliberalism),语境上关键是一个“新”字。这里的“新”(new),要义在于它的“现在性”或“现代性”,是一种具有现代特征的“自由主义”。这种“新的自由主义”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其特点在于强调“积极自由”(freeto……),主张给自由加进“不同于过去”的新内容,承认并强调政府参与调节和管理经济的积极意义。随着实践的发展和理论的演进,这种“新的自由主义”被赋予了“现代自由主义”、“社会自由主义”的涵义,并很快演变成为具有重要时代特色的罗斯福新政式的(Newdeal)“新自由主义”或英国工党意义上的左翼(Leftwing)“新的自由主义”(李小科,)。
所谓“右翼”倾向较为明显的“新自由主义”(Neo-liberalism),语境上关键也还是一个“新”字。只不过这里的“新”(neo),要义在于它更强调“继承”或“模仿”传统“自由主义”,更主张减少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因而具有明显的“消极自由”(freefrom……)特征。这种“新自由主义”也曾产生于20世纪20—30年代,但真正时兴和发展却是在凯恩斯主义盛行了30多年之后,特别是发达国家普遍陷入“滞胀”甚至危机之后。其“右翼”倾向较为明显,主要是通过它的反“凯恩斯主义”要求和“去政府”主张表现出来的。不过,即便如此,也仍然不能把“广义新自由主义”简单地或直接地等同于“狭义新自由主义”。
广义新自由主义(Broadsenseofneo-liberalism),通常是指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展较快并先后成为主流经济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多种新兴经济学分支和思想流派之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的总和,包括奥地利学派、芝加哥学派、理性预期学派、新制度学派以及公共选择理论、产权经济理论、新增长经济理论等等。这就是说,广义新自由主义的学派构成较多,理论内涵较广。
狭义新自由主义(Narrowsenseofneo-liberalism),则特指以哈耶克和弗里德曼为代表的经济理论、政策主张和社会思潮,特别是以他们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政策主张和思潮。狭义新自由主义主要由奥地利学派和芝加哥学派的经济理论,特别是他们的政策主张和思潮组成。狭义新自由主义与广义新自由主义之根本不同,不在于它是否赞同或认可广义新自由主义所倡导的一般经济学命题及其主要原理,而在于它更加强调恢复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更加重视市场及其自组织的功能和调节作用,更加主张限制或取消政府干预经济生活。因此,狭义新自由主义是一个具有明显“市场原教旨主义”(Marketfoundmentalism)倾向的政策思想流派。哈耶克的限制政府干预经济活动的政策主张和弗里德曼关于“自由选择”及其“去政府”倾向,是狭义新自由主义的本质内涵。所谓新自由主义思潮,说到底,就是建立在狭义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基础上的社会思潮。
上述概念分类与范畴分析表明,包括新自由主义者极力反对的凯恩斯学派、后凯恩斯学派及其经济理论在内,虽然他们的理论视角,特别是他们的政策主张不尽相同,但本质上都是服从和服务于它们所在国家的主体意识的,在学术立场上并无本质差别。例如,它们不仅都始终如一地承认人的自利性、资源的稀缺性以及经济人行为理性的存在等三大经济学假定,而且始终如一地认为市场是资源配置的根本基础、价格是经济平稳运行由以实现的首要机制、竞争是提升经济效率的第一杠杆等等。从这个角度看,把新自由主义区分为“新政式的自由主义”和“新古典式的自由主义”,进而再把“新古典式的自由主义”进一步区分为“广义新自由主义”和“狭义新自由主义”,不仅有助于我们把新自由主义者所阐发的经济理论与新自由主义社会思潮以及新自由主义者的政策主张区分开来,而且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分析和揭示当前这场危机的深层原因及其发生机理,进而有助于我们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推动我国经济实现更加持续健康的较快发展。
鉴于“新自由主义”在概念或范畴上存在的上述矛盾和问题,为便于展开分析,本文将集中讨论“新古典的自由主义”(Neo-liberalism),特别是更能反映新自由主义本质倾向和政治诉求的“狭义新自由主义”(Narrowsenseofneo-liberalism)及其与当前这场危机的关系。以后本文提及“新自由主义”时,凡不加特别说明,均指以哈耶克和弗里德曼为代表的“狭义新自由主义”。
二、新自由主义的基本内涵:理论、思潮与政策主张
研究与分析表明,国内外思想理论界所谈论的“新自由主义”有经济理论、政策主张和社会思潮三种存在形态。
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是一个正确与错误理论和思想的混合体。翻阅新自由主义主要代表人物,特别是狭义新自由主义代表人物哈耶克、弗里德曼等人的主要论著不难发现,他们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接受和继承了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而且在很多问题上做出了新的解释和发挥。例如,哈耶克关于商业循环和货币、信用政策效应的分析以及弗里德曼关于现代货币理论的阐述等等,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为现代经济理论建设和发展添砖加瓦的作用,他们也因此先后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不过,他们的“去政府”理论和政策主张却充满了矛盾和谬误。归纳起来,他们的“去政府”理论和政策主张主要有三:一是小政府和去政府论。哈耶克一直坚持反对政府干预经济的学术观点和理论立场,虽然他并非一个无政府主义者。早在20世纪20—40年代,哈耶克就已经是一个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极权主义以及法西斯主义的坚决反对派。他认为,任何形式的中央集权都是幼稚和有害的,追求计划经济必然导致极权主义。他主张把包括货币发行权在内的市场权力统统归还给参与市场竞争的私人(哈耶克,,)。不过,他的上述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在当时并未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只是到20世纪70年代“滞胀”发生以后,随着凯恩斯主义的消退,他的“去政府”思想和政策主张才得到了重新弘扬的机会。特别是他于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以后,在美国,他甚至成了“公民拥有充分自由权”运动的真正领袖。在英国,曾被认为最保守的撒切尔夫人,此时也开始自称是哈耶克的信徒了。弗里德曼则从现代货币理论角度,论证和阐明了他关于政府干预经济活动会加剧经济波动的观点,并据此提出了不要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主张(弗里德曼,)。芝加哥学派的另一位代表性人物施蒂格勒(GeorgeStigler)也曾通过对经济监管绩效的系统性分析,得出了政府监管对价格和产出没有影响的结论(Stigler,)。二是私有产权有效论。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什么发生交易的讨论逐渐让位给如何降低交易成本以大幅度提升市场效率的讨论。在这种情况下,以科斯(RonaldH.Coase)为代表的产权理论应运而生。科斯一改传统主流经济学的分析视角,首次提出并分析了产权,特别是私有产权对于交易边界的确定及其对于降低交易成本、提升市场效率的意义(Coase,)。三是公共产品供给市场化论。与主流经济学关于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理论逻辑不同,弗里德曼等人从市场充分竞争及其效率的角度,着力分析和阐述了他关于公共物品及其服务(包括教育、公共卫生以及社会保险等等)市场化的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理论观点与政策主张(弗里德曼,,)。他们的这些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均带有明显的“去政府”倾向。
新自由主义思潮是一种以“凯恩斯革命的反革命”为主要特征,以夸大的形式把原本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经济理论推向市场极端的社会思潮。新自由主义思潮具有多种存在形态,其中,最具典型意义的当推盛行一时的市场原教旨主义(Marketfoundmentalism)。这种“市场原教旨主义”思潮的突出特点是宣扬和鼓吹“市场万能论”,否定“市场缺陷”及其“失灵”的可能性与现实性,片面夸大市场的自修正和自复衡功能,否认政府干预对于弥补市场缺陷、克服市场失灵的积极作用,认为除了维护法制和社会秩序以外的任何形式的政府干预都将有损于市场效率及市场的健康运行。新自由主义思潮在继承亚当·斯密的“自由放任”(laissez-faire)思想的同时,极力夸大“看不见的手”的作用,甚至认为只要充分肯定和有效保护利己与竞争两大因素,原本杂乱无章的市场交易行为就会变得井然有序,市场交易当事人个人利益实现的同时,社会公共利益也会自动实现。因此,政府所能做且需要尽最大努力去做的,不是干预经济,而是为上述因素正常发生作用提供必要的帮助与指导。哈耶克作为新自由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早在20世纪40年代初就著书立说,把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视为“通往奴役之路”。他曾不遗余力地宣扬“自由主义只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xihonghuaa.com/xhhyl/10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