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花为菊科植物红花的干燥花。是一味传统常用中药材,具有活血通经、散瘀止痛等功效。《本草纲目》云:“活血,润燥,止痛,散肿,通经。”《药品化义》:“红花,善通利经脉,为血中气药,能泻而又能补,各有妙义。”《本草汇言》:“红花,破血、行血、和血、调血之药也。”
01
《中药大辞典》记载
别名:红蓝花、刺红花、草红花。
性味:辛,温。
归经:入心、肝经。
功效:活血通经,去瘀止痛。
主治:治经闭,症瘕,难产,死胎,产后恶露不行、瘀血作痛,痈肿,跌扑损伤。
用法用量:3~9g。
用药注意:孕妇慎用。
化学成分:包含黄酮、生物碱、聚炔、亚精胺、木脂素、倍半萜、有机酸、留醇、烷基二醇和多糖等。红花含红花黄色素及红花甙。红花甙经盐酸水解,得葡萄糖和红花素。还含15α,20β-二羟基-Δ4-娠烯-3-酮。另尚含脂肪油称红花油,是棕榈酸、硬脂酸、花生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等的甘油酯类。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红花具有兴奋子宫、扩血管、降血脂、抗凝血、抗氧化、抗炎镇痛、抗肿瘤等作用,能够保护心肌、稳定血管内皮细胞、调节细胞内外钙离子、改善心肌缺血、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等作用,可以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并发症、慢性肾脏病等多种疾病的治疗。
02
古方运用举例
①《金匮要略》红蓝花酒:治妇人六十二种风及腹中血气刺痛。
②《朱氏集验医方》治女子经脉不通,如血膈者。
③《妇人良方补遗》治热病胎死。
④《医宗金鉴》桃红四物汤:养血,活血,逐瘀。
⑤《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西红花是一种较名贵的中草药。为莺尾科植物番红花干燥柱头。《饮膳正要》言其“主心忧郁结,气闷不散,久服令人心喜”。西红花之名,最早见于《本草品汇精要》,其中记载,“主散瘀调血,宽胸膈,开胃迸饮食,久服滋下元,悦颜色,及治伤寒发狂”。《本草纲目》将其列入草部湿草类,记载其可“活血,又治惊悸”。
01
《中国药典》记载
别名:藏红花、番红花。
性味:味甘,性平。
归经:归心、肝经。
功效:活血化瘀、凉血解毒、解郁安神。
主治:治疗经闭癥瘕、产后瘀阻、温毒发斑、忧郁痞闷、惊悸发狂等症。
用法用量:1~3g。
用药注意:不宜食用西红花的人群主要有孕妇、经期女性、有出血风险患者、年龄太小的儿童、刚动过手术的人、肠胃溃疡患者等。
化学成分:西红花的主要成分是以玉米黄质、八氢番茄红素、六氢番茄红素、β-胡萝卜素等为代表的脂溶性色素,以西红花苷Ⅰ与西红花苷Ⅱ为代表的水溶性色素,以藏红花醛、异氟尔酮为代表的挥发性成分,以山柰酚及其糖苷为代表的黄酮类成分。
现代药理:
①研究表明西红花具有收缩子宫、降低血压、抗凝血抗血栓形成、降血脂、保肝利胆、抗肿瘤、降低血粘度,可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高脂血症、慢性肾炎等。
②具有治疗抑郁症、焦虑症和强迫症等多种精神疾病的作用,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神经元损伤、学习记忆障碍及失眠等具有保护作用。
③对肝癌、脾癌、肾癌、胃癌、子宫癌等也有一定疗效。
④西红花还被大量用于食品、香料、染料等工业,近代各国还用做食品作料,被誉为“作料皇后”、“厨房瑰宝”。现在藏红花还被用于化妆美容、养颜护肤等。
区别
西红花
红花
来源
莺尾科植物番红花
菊科植物红花
产地
多为进口,我国有少量栽培
主产河南、浙江、四川等地
入药部位
花柱
整花
药性
性平、偏寒
性辛温
气味
味甘
味苦
功效
活血化瘀效果更强,
解郁安神、凉血解毒
活血化瘀、通经止痛
价格
昂贵
经济
03
食疗药膳推荐
①四物红花粥材料:红花6克,紫糯米50克,当归、熟地、川芎、白芍各10克,大枣5枚。
做法:将红花、大枣、当归、熟地、川芎、白芍放入砂锅中,大火烧开再改为小火煎煮20-30分钟,去渣取汁,药汁中放入淘洗干净的紫糯米,慢慢熬煮成粥即可食用。
功效:养血补血,活血通经。用于血瘀经闭、月经不调等。
②西红花饮材料:西红花5根,清水适量。
做法:将西红花加入适量开水中浸泡15分钟后即可饮用,续水3次左右后连花丝一同吃下,可以加入适量蜂蜜调味。
功效:活血化瘀、补血养血,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瘀血腹痛等。还具有美容、养颜、祛斑等功效。
注意:无论红花还是西红花,孕妇禁用,月经期女性、尤其是月经量大者禁用,出血风险患者、术后不久患者、儿童等禁用。且不宜过量服用,建议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服用。
精彩推荐
带你识中药——金钱草
带你识中药——金荞麦
带你识中药——荠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