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UWANCHENG
徐萬誠
年生於黑龍江省蘿北縣
年畢業於魯迅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文學學士
年畢業於魯迅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藝術學碩士
年至今韓國京畿大學國際繪畫博士在讀
遼寧湖社書畫研究會會員
韓國東洋藝術學會會員
齊物觀心---徐萬誠的寫意花鳥畫
文/鐘國勝
在中國傳統繪畫藝術中,寫意花鳥畫通過運用水墨、色彩、點線等形式語言捕捉自然客體的特徵,構成心與物交融的意象,從而實現為一種思想交流和情感傳達的重要表現形式。
在傳統的“天人合一”思想觀念指導下,寫意花鳥畫從觀照自然到具體創作過程都具有其自身的特點。寫意花鳥畫的傳統異常深厚,把握它多以歲月求。青年藝術家中鮮有在相對短暫時間內能夠通曉並完備傳統筆墨與造型功力的人。然而,作為魯美學子,萬誠同學可謂是其中的佼佼者。
在繪畫實踐中,萬誠並沒有單純地描摹自然物象,進行機械性的摹寫或再現,而是以心應物,通過心和外物的交互作用,強調了從精神層面對自然造化的理解與感悟。萬誠的寫意花鳥畫勁健清新,瀟灑自然:臨習傳統的欣然意會,師法造化的純然體驗,創作實踐的超然體悟。一幅幅源自於對自然物象形態與表現的作品構成了他無功利的審美關照與探索。在這些作品中凝結著清新、蕭散的氛圍,遊移著敏感、生動的氣息。萬誠的這些畫作取象不惑,以小見大,乾坤生意聚於筆端,緣物抒情而又各不相同。筆墨與物象的交相輝映,充分地傳達了他獨特的內心審美視象。雖然有的作品在筆墨或造型上尚有略顯稚嫩之處,然而畫面整體視效卻生機勃勃一派天真,顯示出了青年藝術家對客觀對象和內心世界雙重維度的觀照與把握。
这些作品體現了萬誠寫意花鳥畫學習與創作過程的連續性,形成了以師傳統為基礎,以師造化為演進,以齊物觀心為歸依的思想理路。這種思想理路彰顯了他對寫意花鳥畫藝術的深切體悟與追求。
萬誠還年輕,還有漫長的藝術道路要走,但是我們相信,他的藝術道路會越走越堅定,藝術途轍中的每一次駐足與回望都將是他進一步的思考與訴求。為此,我們也將期待著萬誠能夠不斷進取,創作出更多更具有感染力的作品。
《一色春難老》*34cm*4紙本墨彩
《一夜秋聲起》*cm紙本墨彩
《焦桐花開》*97cm紙本墨彩
《芭蕉襯雨秋聲動》cm*cm紙本水墨
《蕉蔭雀鳴》*cm紙本水墨
《擬大滌子筆意》*34cm紙本水墨
《淩霄》97*47cm紙本墨彩
《又看紅日起扶桑》97*47cm紙本墨彩
《映日荷花別樣紅》97*47cm紙本墨彩
《芳心又展風》97*47cm紙本墨彩
《風疏飛燕扶桐花》*cm紙本墨彩
《野芋》*97cm紙本水墨
《君子之佩》69.5*34cm紙本水墨
《無人亦自芳》69.5*34cm紙本水墨
《雙清》69.5*34cm紙本水墨
《露兜樹》*48cm紙本墨彩
《微雨凝香》*48cm紙本墨彩
《醉風圖》*48cm紙本水墨
《筆勾春色》*48cm紙本墨彩
《老秋》*48cm紙本水墨
《映春圖》*48cm紙本水墨
《老樹生花》*48cm紙本水墨
《春色入毫楮》*48cm紙本墨彩
《空中聞異香》*48cm*4紙本墨彩
《妃子笑》33.5*65cm紙本墨彩
《紅花西番蓮》33.5*65cm紙本墨彩
《黃金塔》33.5*65cm紙本墨彩
《時鐘花》33.5*65cm紙本墨彩
《納涼圖》68*46cm紙本墨彩
《映日》68*46cm紙本墨彩
《秋晨》68*46cm紙本墨彩
《珠光》68*46cm紙本墨彩
《萱草》68*46cm紙本墨彩
《無憂》68*46cm紙本墨彩
《一天露水帶昆明》*48*4cm紙本墨彩
《醉蝶》68*46cm紙本墨彩
《地湧金蓮》50*50cm紙本墨彩
《無心花》50*50cm紙本墨彩
《無時不春風》50*50cm紙本墨彩
《喚起生香》50*50cm紙本墨彩
《美人蕉》50*50cm紙本墨彩
《大吉祥》50*50cm紙本墨彩
《南國秋韻》*77cm紙本墨彩
《火焰枝圖》*77cm紙本墨彩
《勁節圖》*34cm紙本水墨
《竹石圖》*34cm紙本水墨
臨石濤《蘭竹圖卷》*34cm紙本水墨
臨趙備《墨竹圖》*58cm紙本水墨
臨石濤《蘭竹圖卷》*34cm紙本水墨
《南國花·茶》系列24*3cm紙本墨彩普洱茶餅
自述
這些作品中包含了我對傳統中國畫學習的理解與運用以及對自然物象鮮活生命力的體悟整合與再創造。我比較認同“寫生創作化”的繪畫思路,也同樣是當下花鳥畫寫生的新視角、新方向。
創作性寫生的益處主要有三點:第一,直觀的視覺體驗。置身自然環境中對於物象的生長態勢、疏密穿插變化會進行非常直觀地探索,這時進行藝術實踐可以根據畫面需要進行隨意組織與取捨並且可以全方位地感受物象自然狀態下的情態與美感,這種瞬間或持續的直觀體驗很難從圖像中獲取;第二,作畫期間的情緒狀態。繪畫實踐過程中的情感灌注與創作狀態直接決定作品所呈現的效果是否能夠使觀眾引起共鳴,置身寫生現場可以迅速捕捉到自己感興趣的物象,體會那激動人心的瞬間,投入情感加以表現,同時畫面還會反饋出很多意想不到的偶然效果,這些條件都是在畫室創作時無法提供的;第三,作品所呈現出的鮮活生命力。經過長時間的寫生訓練後會積累大量的實踐經驗,創作過程中一些生動鮮活的因素會在落筆時自然流露出來,使畫面在不失法度的前提下既避免了概念與程式又飽含了豐富的情感與生機。
學習傳統中國畫是一個痛苦與快樂並存的漫長實踐過程,艱難與枯燥常伴隨左右,但其魅力也恰恰體現於此。探究經典、感悟自然是我一貫堅持的學習態度,各家經典給予我審美的高度與技法的溯源,天地自然帶給我豐富的題材和鮮活的形象,明畫理,師造化,而後揣摩糅合,力求將臨摹、寫生與創作有機結合,表現自己的所看所感所悟。
藝術簡歷
本科畢業創作《追憶雁蕩》被魯迅美術學院美術館收藏並刊登《美苑》/5總第期
《溪山泊舟》獲瀋陽市委教科紀工委廉政文化作品展二等獎,魯迅美術學院美術館,
《清流圖》、《夏山圖》獲金石魯美藝術季賽事國畫組三等獎,魯迅美術學院美術館,
《嵐氣橫生》入選香港大學--年度“傳承·中國對聯文化藝術展”,香港大學文學院,
《遼南寫生組畫》入選四川美術學院黃原獎學金作品展,重慶美術館,
《雲起千丈岩》入選南京藝術學院“搜妙創真”全國高等藝術院校山水畫教學研討會暨師生創作作品展,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
《解寄無邊春》《蘭之猗猗》、《江南春信早》入選第六屆全國九城藝術聯展,魯迅美術學院美術館,
舉辦《齊物觀心》徐萬誠寫意花鳥畫個人作品展,魯迅美術學院美術館,
《微雨凝香》入選第十屆全國當代花鳥畫家優秀作品展,成都麓山美術館,
《露兜樹》入選第四屆“學院的精神·天道——八大美術學院研究生優秀作品展”,義烏國際博覽中心,
《露兜樹》獲“藝苑擷英華夏前行”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暨首屆全國藝術院校青年中國畫學術邀請展優秀獎,並被華夏珍寶博物館收藏,中國國家畫院美術館,
《野芋》入選四川美術學院“墨象行吟——全國高等藝術院校研究生中國畫學科作品展”,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
《春色入毫楮》入選西安美術學院“自主空間·全國高等藝術院校花鳥畫教學研討會暨師生作品展”,西安美術學院美術館,
《一色春難老四條屏》入選“走近象牙塔”中外高校藝術專業博士、碩士作品邀請展,喬十光美術館,
扫描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xihonghuaa.com/xhhfy/74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