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变迁的概况
道地药材是指特定产区的优质药材,但是道地药材的产地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很多道地药材的产地都存在着或者存在过道地产区的变迁。古代就有人参道地产区变迁的情况(下述),现在也有一些药材产地正在发生变化,很多新的优质产区逐渐被人们发现,同时现代的GAP规范化药材种植也在寻找一些适合发展规范化种植的新地区。如在贵州赤水新建设了金钗石斛的GAP生产基地,并于年经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注册了道地药材地理标志“赤水金钗石斛”。类似的道地药材产地还有“商洛丹参”“平利绞股蓝”等;而上海的西红花GAP基地,也使西红花成为上海的道地药材。由此可见,因为不同的原因,药材的道地产地一直存在着变迁,有的道地产区逐渐消失,而新的道地产区渐渐发展,有时还会出现一个药材多个道地产区的多道地性。总体而言,道地产地的形成,最终还是取决于药材的品质与数量。
(二)发展变迁的方式
道地药材涉及两个重要元素,一是种质,二是产区。道地药材在历史长河中经历了沿革与变迁。有的道地药材种质与产区一直代代相传,未发生变迁,如宣木瓜,自《本草图经》记载:“木瓜处处有之,而宣城者为佳。”此后历代本草均以安徽宣城所产为道地。但是,一些道地药材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常受政治、地理、文化、交通、科学技术、临床应用及植物分类水平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其种质与产区常常发生变迁,有的道地药材种质不变,产区发生变迁,有的则是产区不变而种质发生变迁,有的则是种质与产区均发生变迁,正与李时珍说:“古今药物兴废不同。”
1.种质不变,产区发生变迁
(1)原道地产区资源濒危,其他地区演变为新的道地产区。
如在早期的记载中,山西上党与辽东均为人参道地产区。在《名医别录》中就有人参“生上党山谷及辽东”之说。但从清代开始,山西上党人参逐渐消失,尤其是乾隆皇帝曾在为人参所写颂诗的自注中说:“昔陶弘景称人参上党者佳,今惟辽阳、吉林、宁古塔诸山中所产者神效,上党之参直同凡卉矣。”可以认为,人参的主要产区在清代由上党、辽东并立,而后变迁为东北直至今日。究其原因,森林被大量砍伐,导致人参生长环境的极大破坏,这可能也是人参在上党等地绝迹的重要原因之一,使原有的道地产区不复存在。
(2)经引种栽培,产生新的道地产区。
三七原为野生,以广西百色地区为道地。20世纪30年代,云南文山大规模种植并逐渐形成规模。三七现主产于云南文山、红河、玉溪、曲靖等地,质量优良。砂仁,原名缩砂蜜,唐代主要依靠进口,宋代广东开始引种,历代以阳春为道地。云南西双版纳又从广东阳春引种,成为主产区之一。
2.产区不变,种质发生变迁
道地药材的种质常随产区变迁而变迁,只有少数种类产区不变而种质发生变迁。如古代将银柴胡列入柴胡项下,据考证宋代记载银州柴胡为柴胡属植物,明代石竹科银柴胡开始出现,至《神农本草经疏》记载银柴胡功效是专治劳热骨蒸,与伞形科柴胡以解表发散之功有别。清代《本经逢原》则将柴胡与银柴胡分条并列。现今银柴胡与古代的银州柴胡,虽然产区相同,但是已经由伞形科柴胡属植物演变为石竹科银柴胡了。
3.种质与产区均发生变迁
(1)种质出现分化、产区与种质相应变迁,有些道地药材最初仅有一种名称,而后伴随时代的变迁,发生了品种的分化。如贝母,在明代以前仅言贝母而无川、浙之分,仅有少量产地和临床疗效的不全面记载,《本经逢原》即有“贝母川产味甘,最佳;西产味薄,次之;象山者微苦,又次之”之说。至《滇南本草》苦马菜条附案中首次出现川贝母名。当人们逐渐认识到川、浙所产贝母在功效上的明显区别后,贝母即被分化为川、浙两大类。目前,贝母品种又进一步分化,《中国药典》将主产于四川的川贝母、主产于浙江的浙贝母、主产于新疆的伊贝母、主产于东北的平贝母分条记述,这是由于功效不同所致品种分化。
(2)道地药材因野生资源濒危,种质与产区被迫变迁。
如黄连,古代长期以“宣黄连”为道地,宣黄连特指分布于与安徽宣城相邻的部分皖南山区和毗邻的浙江西北山区的短萼黄连Coptischinensisvar.brevisepalaW.T.WangetHsiao。该地区的短萼黄连品质优异,作为道地药材上可追溯到约年的《本草经集注》,下可至年的《本草纲目拾遗》。如唐代《新修本草》记载:“江东者节如连珠,疗痢大善。”《本草图经》记载:“今江、湖、荆、夔州郡亦有,而以宣城者为胜。”但是一直依靠对野生资源的采挖,导致黄连资源渐渐枯竭。致使黄连道地药材在明清时期开始以四川为作为道地,种质也由短萼黄连改为黄连CoptischinensisFranch.。
(3)道地药材因产区变迁,种质相应改变。
如延胡索,始载唐代《本草拾遗》。据本草考证,唐宋时期延胡索以东北野生品为道地药材,经考证应为齿瓣延胡索。明代《本草品汇精要》在道地项下以江苏镇江为佳。明代《本草纲目》记载江苏茅山有延胡索栽培,根据其附图和文字描述,应为延胡索。《本草原始》认为茅山延胡索为道地药材。《本草乘雅半偈》记载浙江杭州也产延胡索。近代以来,延胡索道地产区进一步南移,以浙江为道地产区。自唐以来,延胡索从东北迁为江苏,再南移至浙江;种质也由齿瓣延胡索变为延胡索,并由野生品改为栽培品。
(4)发现了更优质的种质,道地药材种质及产区均相应改变。
如紫草,始载《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历代本草所记载的原植物均为紫草科植物紫草LithospermumerythrorhizonSieboldetZucc.,习称为“硬紫草”,《名医别录》记载:“生砀山山谷及楚地。”《博物志》记载:“平氏阳山紫草特好。”现今紫草商品为“软紫草”,为历代本草均未记载的同科植物新疆紫草Arnebiaeuchroma(Royle)Johnst.。软紫草是20世纪中期以后被开发利用的大宗药材,其根条肥大,松软易碎,气味特殊,色素含量为硬紫草的3.5倍,其抑菌种类和强度也大于硬紫草,被认为品质最佳。紫草因种质变化,产区也转移到新疆、内蒙古等地。